1919.12.1~2000.3.1
十岁开始学戏,以其扮相俊美、风度潇洒、文武全能的表演艺术,得到观众热烈欢迎。1946年与竺水招搭档成立芳华剧团,对越剧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先后演出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戏,如古装戏《宝玉与黛玉》、《沙漠王子》,时装戏《回头想》、《秋海棠》、《浪荡子》等,引起一连串的轰动。其中“宝玉哭灵”、“王子算命”和“浪荡子叹钟点”等唱段,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形成了深沉流畅、醇厚隽永的“尹派”唱腔特色。1951年义演《杏花村》,为抗美援朝作贡献。1964年演出《屈原》,荣获华东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98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等授予的“第十七届亚洲最杰出艺人金奖”,是广大观众心目中的一代“越剧皇帝”。
1920.4.1~1998.8.12
9岁随父习艺,11岁即登台演出。1948年进入上海演出,以《长生殿》一举成名。代表性唱段有开篇《剑阁闻铃》、《昭君出塞》、《紫鹃夜叹》及《武松·打虎》、《晴雯·夜探》等选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自觉原来唱的书调已不能适应叙述和抒情的要求,唱腔不断改进,以夏荷生“夏调”为基础,掺以昆曲韵腔,独创了刚健雄浑、深沉委婉的“杨调”、“杨俞调”,发展提高了自己说、噱、弹、唱、演全面发挥的书艺,形成了卓尔不群、独树一帜的杨派艺术。其具有一定写作能力,曾与费一苇合作将弹词《西厢记》演出本整理成文字出版,并抱病坚持将所说《长生殿》整理为阅读本,在评弹界有“文状元”的雅称。
1915¬-1989 .5.14
上海解放后,随军赴上海接管同济大学。后调至福建,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福建日报》总编辑,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9月调上海,历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非法扣押、监禁达七年。1975年11月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3月,调至《光明日报》任总编辑。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引发全国开展讨论,为拨乱反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起了舆论宣传作用。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
1896~1977
早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开始从事实业,接办南通张謇经营的大达轮船公司,任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参与了为阻止日军进犯南京而下沉万吨商船于长江要塞的民族义举——“江阴沉船”。后又参与指挥向大西南秘密转运棉纱,在抗战的后勤保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随立法院迁往台湾,担任台湾轮船同业公会理事长,此外还担任复兴、益祥两家航运公司的董事长,是当时台湾航运业的领袖人物。50岁后崇信佛教,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其所设的“杨管北儒佛奖学金”,每年捐出10万元,使上千位优秀青年受到鼓励与恩惠。于1977年8月1日逝世。所设立的奖学金,在他的哲嗣杨麟居士继续捐助下,仍然每年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