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视角 > 媒体报道

公墓变公园 —— 上海创新殡葬地

2009-07-21

       今年5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亚洲殡仪博览会,揭开了殡仪业神秘的面纱。随着时代进步,死亡再也不是禁忌,殡仪业者也越来越专业。在会议上,各国代表展示了现代化的墓园管理,让世人知道死后安葬之地,也是可以如此的漂亮、舒服。

 

       提起中国的墓园,脑海中浮现的必定是满山的“圈子坟”,有点凌乱且阴森。但来自上海的福寿园,完全颠覆了世人对墓园的概念。从建园开始,福寿园就提出了将公墓变成公园的概念。一座墓冢、一块石碑,不再是安葬和祭拜的地标,而是包含了一个人生前的故事和风范的标志――这就是人文墓园。

 

       福寿园总经理王计生解释,福寿园的建园理念就是“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这个概念听起来疑点也不简单,要落实想必得通过长时间的考验。

 

       福寿园的诠释,所谓的文化陵园,并不只是空有园林景观那么简单,更重要的就是一个墓园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上,殡葬本身就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特性,但要如何将传统的殡葬文化转与现代墓园结合,这考验了一个企业的智慧。“因此,要建造具有文化内涵的陵园,首先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特点。”

 

       通过交流拓展思维方式在殡葬行业里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直唱独角戏,要与国际同行沟通交流。中国的墓园一直在努力达到最高的标准,希望有明确方向、不断创新。向一切可学习的去学习。提升公墓管理者对公墓的认识。”


       改革需时间
       殡葬业者须改观念


       要成为一个行业改革的先锋,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尤其在殡葬这特殊的行业,面对的是生前死后的事情。传统要走向现代化,需要长时间的教育。首先,殡葬业者本身观念必须转换。“我们企业追求创新求实、心平心诚两种精神。


       殡葬行业是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不是人死了安葬那么简单。”从观念开始,影响整个墓园的设计与规划,把传统的公墓形式逐渐改建成公园。阴森森的墓园摇身一变,看起来温馨又阳光。


    一路努力推动公墓转换成公园的王计生表示,民众不可能主动喜欢新形式的墓园,必须由经营者推广和引导。“民众的观点是很简单的,就是要安葬先人。因为他没有研究这个行业。这个责任就是交给我们从事这行业的专业者去推动,要民众按照我们这个要求去做。


       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你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因为把客户所有需求都落实在墓园,就做不到文化陵园。”刚开始推动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许多客户都不能接受,硬是要求传统的圈子坟。“我会响应他们再多的钱我们也不做,然后慢慢引导他,推荐一个更棒的给他。”把传统墓园改变成现代的人文墓园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时间。


       王计生感叹,华人对殡葬有根深蒂固概念。“但我们不急,通过一年、两年到十年的时间去做,若干年后,这个行业必定有所改变。如果你不去做那就不可能改变。我去看过马来西亚的孝恩园,他们的文化理念是做得不错的。”其实,企业研究更好的东西取代旧的,提供给客户选择并非不可行。


       近两年,中国已经渐渐越来越多人接受这种人文墓园的概念。


       提供殡葬课程


       墓园建设是殡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十分广阔的社会领域,不仅仅是建筑学、园艺学等学科,它还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大众传播学、历史文化学、现代哲学、现代营销学、城市规划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知识。

 

       福寿园吸纳了各领域的专才,包括艺术家、雕刻家、学术人员等。把这些专业人才引进殡葬行业里,也是一种难题。


       “他们一开始不愿意从事殡葬行业。搞雕塑的问:我为何要去你们墓地去搞雕塑?因为在墓地工作难听嘛,叫“墓地雕塑家”。但这个观念渐渐在转变,中国做这方面的雕塑家慢慢多了。大家觉得这是一种人文的东西。”


       如今,福寿园更致力把殡葬课程专业化,虽然还没办法纳入学校的课程,但在企业内已提供殡葬课程。“改变传统是很难得,但并不是不可能的。”有了上海这个样板,全中国各地越来越多人学习,北方也开始有了这样的公墓。

 

       整体墓园的设计,福寿园保留了中国文化,同时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传统陵园文化,因为过去的陵园是为皇帝、封建社会而提倡的。欧洲国家的殡葬艺术做得很好,但园子不够好。像意大利,他有很多文艺复兴的雕塑在墓园区,但绿化管理不完整;美国、澳洲的绿化管理、景观及公园规划得非常好;中国陵园的皇家气派很强,但里面甚么东西都没有,就只是大碑大石。最后,我们把三个长处结集到我们墓园,去芜存菁,成就这个现代化的公墓。”

 

       纪念雕塑提升墓园文化


       过去,人们把墓地简单地看作埋骨之地。华人的行为模式必定是这样的,所以有点小钱就会建筑豪华的陵墓。清明节时更会厚祭祖先,烧一堆千奇百怪的纸扎品,弄得墓园乌烟瘴气,加深人们对墓地的避讳、偏见。而公园式的墓园超越了简单的骨灰葬地,成为凝聚文化、生命意义的人文景观场所,与墓穴的大小、高矮相比,人们更看重墓地环境和艺术美感,祭祀方式也文明得多。

 

       文明的社会需要不断有人文传承,而公墓本身就是一个人文纪念的地点。

 

       在形态上要把公墓变成公园,道路、园林景观、整个的规划都必须参照公园的建设方式。从景观、人文教学展现出人文价值,提升文化纪念。王计生解释“我们在园里做了很多人文纪念雕塑。

 

       通过人文纪念雕塑的展现,可以把某个时代的代表安放在陵园里,提升园中的文化。这个人文纪念形式,包含当地的人文。例如中国上海一些名人的墓和雕塑,包括有胡适、闻一多等。”名人、名墓、名雕塑、名碑造就了整 个公墓的人文氛围。

 

       墓穴置放花草树间

 

       殡葬业是一门特殊行业,面对的是生前逝后的事情,同时传承人生的故事。

 

       近两年,中国对于墓园的理念有了巨大的转变,从管理的手法、设计规划到销售都起了变化。王计生说明:“第一个,我们建立了文化陵园,改变传统的公墓文化。第二个,现在的公墓都市场化了,我们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定的原则去思考、经营,包括所有的模式、计算方法、策略。这就是中国这两年的变化。”从公墓到公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颠覆了几千年来华人的传统殡葬观念。

 

       2002年,福寿园首次推出节地的花坛葬,当时只有两户人家选择了该葬式。

 

       直到去年,花坛葬、植树葬甚至鹅卵石葬等面积在1平方米以下的节地葬以及室内葬等“无地葬”的销售量已占全园的35%。墓穴都放在树下、草间、花丛中,墓碑也越来越小,风景越来越好。清明期间,这些美丽的墓园也告别了香火遍地、纸钱乱飞的场景,墓园向所有客户赠送表示思念的黄丝带、音乐卡、心愿卡等新的祭扫物品。昔日阴森森的墓园,成了美丽祥和的公园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每年辞世约10万人,80%选择传统墓葬,19%选择室内葬和壁葬,1%选择海葬。

 

       2005年以来,市民选择小型墓的比例大幅上升,预计今年这一比例将占传统墓葬的50%。上海现存的公墓用地仅够用十余年,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下,推行新葬式、新祭扫方式,促进墓园向公园转变,显得尤为紧迫。

COPY WWW.SHFSY.COM ALL RIGHT RESERED 上海福寿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Email:fsy@shfsy.com 备案号:沪ICP备05016662号-5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53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集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