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上市背后的人文创意
2014-04-06
一个传统的节日,一个古老的行业。清明时节,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一个“非主流”上市公司的种种创新实践—— 福寿园上市背后的人文创意。
2013年12月19日,国内殡葬业旗舰品牌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1448.HK)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每手股数为1000股,开市价为5.30港元,较招股价3.33港元上涨59.16%。福寿园自在港公开招股以来,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678倍,冻资1140亿港元,吸引超过7.7万散户参与认购,成为港股2013年以来认购人数最多的新股。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曾经“非主流”的殡葬企业上市了,而在上市的背后,是过去20年里国内古老殡葬行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非主流走向文化传承“中坚”的种种创新实践。
新四军广场传承红色记忆—— 陈毅军长回来了
2014年3月19日上午,微雨,占地5000平方米的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在一群新四军老兵的护送下,陈毅军长骨灰刚刚落葬。
新四军广场上,是2013年10月落成的陈毅元帅夫妇雕塑。雕塑由锡青铜整体铸造,陈毅像高2.32米,张茜像高2.24米,两人并肩而立。雕像碑文是人们熟知的陈毅诗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一群新四军老战士站在雕像旁,轻轻念着这两句诗,大伙儿都轻轻地笑了,一个心愿终于实现了:陈毅军长回来了!
2005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68周年之际,新四军广场于10月12日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落成。2006年5月,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上海福寿园联合申请把新四军广场列为“上海市红色旅游景点”。在新四军广场落成一周年之际,全国首个公墓红色旅游基地在福寿园揭幕。60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汇集在新四军广场,参加“红色之旅”。在88米长的新四军纪念墙边,老战士们轻轻唱起了新四军军歌。
此后,每年10月就成了福寿园的红色十月。每年纪念活动日,新四军老战士们称之为“归队日”,新四军广场就是他们的“归队广场”,老兵们都一直盼望着陈毅军长归来。
去年10月12日,“陈毅元帅夫妇纪念像揭幕仪式暨新四军广场成立8周年庆典”在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陈毅家属了解到新四军老战士们的心愿,通过有关部门批准,今年清明前夕将陈毅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至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
8年来,作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福寿园集团共同合作的公益项目,新四军广场兼容了群体纪念碑、群体入住园区、纪念活动举办场地、红色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8年前,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落成,就是为了传承红色记忆。”福寿园集团副总经理伊华说,时至今日,新四军广场每年的参观、游览人数超到40万人,在全市红色旅游景点中名列前茅。
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珍品琳琅—— 在这里,城市记忆依旧鲜活
汪道涵、陈望道、闻一多、向哲浚、梅汝璈、贺绿汀、谢晋、张邦纶、吴昌硕……这些曾经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留下深深痕迹的先贤,是民族的魂魄、脊梁和良心。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云际会,多少名人先贤曾在这里呕心沥血,造福社会、泽惠人类。人生谢幕,先贤们渐行渐远,但与他们有关的城市记忆却可以依旧鲜活。
2010年6月26日,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在上海福寿园开馆。博物馆以“领略生命华彩、珍藏城市记忆”为主题,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邢同和设计主体建筑,国学大师南怀瑾亲笔题写馆名。
博物馆的展陈围绕“生命的故事”展开,走进博物馆,人们可以一路领略“生命的礼赞”、“生命的忠贞”、“生命的探索”、“生命的睿智”、“生命的绚烂”、“生命的坚韧”、“生命的博爱”和“生命的留言”。先烈先贤们曾经给上海带来的辉煌、荣耀和财富,就像一颗颗钻石,耀眼光芒,历久弥新。
就是这样一座由企业主办的博物馆,藏品近三千件,部分珍品更达到国家级文物标准。这一切,正缘自福寿园20年来的一路收藏,植根于殡葬行业深厚的文化传承内容。
2010年,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福寿园合作建立“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开展人文学术、馆藏文物研究。
当今世界,真正有影响的世界性大都市如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等,都是人文名城,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每万人拥有博物馆0.5座,纽约为0.3座;相比之下,上海在本世纪初每万人拥有博物馆仅为0.04座。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作为一座由企业申办的博物馆,从“点”上来看并没有为博物馆的“量”增加多少百分点;但从“线”上来看,却串起近现代史上的众多名人大师,呈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积淀。
长久以来,中国殡葬行业受传统思维桎梏,难登大雅之堂。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更因此弹眼落睛,成为中国殡葬行业的一张新名片。开馆3年多来,博物馆已接待超过5万人次,名人家属、学术机构、中国殡葬协会及国际殡葬协会始终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支持。2012年,博物馆荣膺上海市合作交流系统工会2011年度“工人先锋号”称号;出席AFE2012亚洲殡葬博览会,以唯一一个文化机构的身份参展“亚太区内杰出殡葬企业”并荣膺奖项。国际殡葬协会计划推荐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作为世界殡葬行业人文纪念的全新形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让我感到震惊,一个企业竟然能有这样的意识,如此的胆识,为文化创建做出如此创举。”国际殡葬协会秘书长德克·范·沃尔在参观人文纪念博物馆后评价道。
全国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镌刻七千姓名,这里有—— 一对夫妇特别的金婚纪念
这里是一对上海夫妇特别的金婚纪念。
1983年,在金婚纪念日,李继先、陈荣恩夫妇立下遗嘱:“如若病危,不必抢救,以免病人痛苦延长,家属劳累,及浪费了医药。遗体直送第二医科大学。不必办丧事,不要收丧礼,骨肉至亲不须佩带黑纱。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是我们最后的嘱咐。如不按遗嘱执行,心中将内疚难安。”
此前,妻子陈荣恩看到报纸上“可供医学院学生实习解剖的尸源极少”的消息,便立即去打听遗体捐献的有关事项及手续。全家人在一起商议捐献事宜时,老两口告诉孩子们:“生命的质量在于生前,子女的孝顺也在于父母活着的辰光。人走了,不要占用耕地,不要拖累子女,不要浪费财力。”他们反复说,如果能在身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能为缓解十分紧缺的解剖资源最后出一点力,让医科大学的学生们更快地成材,不是很有意义吗?
陈荣恩让孩子们用录音机录下全家最喜爱的歌谣,作为永远的纪念,爸爸唱的是英文民歌《LongLong ago》(《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妈妈背诵的是儿歌“小板凳,歪一歪,板凳底下菊花开……”
李家的义举影响了左邻右舍,老南市小西门居委学前街152弄的居民先后有19位志愿者加入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当时,南市区将李家所在的“敬乐坊”命名为“‘夕阳余晖暖后人’科普特色弄”;1998年,“敬乐坊”还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集体。
1992年和1993年,李继先夫妇先后离世,子女们含泪履行父母的生前遗嘱。如今,那份特别的金婚纪念日遗嘱也已成为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自愿无偿捐献遗体是崇高的行为,遗体捐献者和器官捐献者用血肉之躯架起了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从1982年开始,上海市红十字会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体捐献工作,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于2001年3月1日起施行。
2002年,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落成,2003年开始,每年的3月1日都成为全上海、全社会共同纪念遗体捐献者的纪念日。2003年9月,全国第一所“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馆”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开馆;2005年3月,市红十字会在上海福寿园首创了红十字青少年教育基地;2006年3月1日,市红十字会联合上海福寿园开通了全国最大的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网站。12年来,申城遗体捐献工作得到了众多市民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登记36205人次(遗体30525,角膜5680),累计实现7323人次,那些名字都镌刻在福寿园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
作为“内地殡葬第一股”,福寿园的理想是—— 建文化陵园 创陵园文化
2013年12月19日,“内地殡葬第一股”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1448.HK)在港交所上市挂牌交易(见上图)。
此前,福寿园已在香港完成新股发售,尽管募集资金16亿港元,但仍获得包括凯雷、信达在内的机构追捧,超额认购达680.3倍。根据招股书,福寿园是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拥有福寿园集团在内地的所有资产。福寿园集团注册在重庆两江新区,总部位于上海市徐汇区。
历时20年,福寿园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目前在上海、重庆、合肥、济南、郑州、锦州、厦门、宁波8个城市拥有墓地或殡仪设施,提供高端殡葬服务。“其实,福寿园的理想是,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将传统殡葬与人文、历史、艺术等文化概念重新融合,为国内殡葬业带来新的内涵延伸和意义拓展。”福寿园集团总经理、福寿园执行董事王计生说,企业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而是要将企业多年运作经营的殡葬理念,尽快在中国殡葬行业中扩展。福寿园是否要上市,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王计生的回答是:“企业按市场规律经营,才能做大做强,否则只会萎缩。企业尊重市场规律,能生存能营利,这是能力,也是实力。福寿园要承担起一个古老行业破旧立新的使命,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实力,上市也是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殡葬行业整体尚处于体制转型期,殡葬法规尚不健全,产业化进程缓慢。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原有的政府主导经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投资和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市场重新分割,殡葬行业渐次形成了跨区域的经营集团。
“借鉴境外殡葬行业的发展经验,福寿园希望通过上市,经营更规范,社会监督更透明,创建中国殡葬企业的前瞻性模板,发挥业界龙头作用,带动行业发展,推进行业文化转型。”福寿园集团董事长白晓江说,未来20年,福寿园要做的正是“突破传统,启迪未来”,企业上市的背后,“创陵园文化”才是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