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师生为哲人教授俞吾金先生送行
2015-05-26
“我的心就像大海一样,有潮汐也有风暴,并且在它的深处,隐藏着许多珍珠。”——这句话出自诗人海涅的《归乡集》,也被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先生引用,放在他的著作《思考与超越》一书的卷首。5月25日,在俞吾金教授去世的第206天,80余名复旦师生在上海福寿园枕霞园内聚首,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俞吾金教授的骨灰安葬仪式,送别这位哲人教授。
亲友师生们为俞吾金教授送行
哲人已逝,精神不灭
俞吾金教授生前笔耕不辍,传道授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复旦哲学系乃至中国哲学界,可谓承前启后,不但自身著作等身,更为复旦大学乃至中国哲学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来人。俞吾金教授把培养学生视作天职,是他最坚守的原则,在送行仪式上,不少师生热泪盈眶。
“《思考与超越》是我们这代学生跨进哲学殿堂的入门书籍,现在重读俞老师引用的诗句,更能感受到这其中,他所迸发的才情与豪迈是多么地让人敬佩。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俞老师不仅是复旦哲学科学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面旗帜,他在为人、为学、为师三方面,堪称楷模和典范,这令我们更加痛惜他这么早就离开了我们!”复旦大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在送行仪式上代表众师生表达了对于俞吾金教授的深切缅怀与思念。
时有微凉不是风
“学生看过的书我要看,学生没看过的书我也要看,这样才能全面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俞吾金教授曾经对妻子这样说过,俞吾金教授生前常常鼓励学生多读书,而且要“不带目的、没有功利”地去读书,他曾这样告诉学生:“我们批评读书无用,蕴涵着另一个观点就是,读书有用。其实,有两种读书方式:一种是带着目的去阅读,我称之为功利性阅读;另一种不带目的,我称之为非功利的阅读或‘散步式’阅读。兴之所至,随意看看翻翻,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未来的发展,他常常尽己所能,帮助学生联系、推荐工作单位。许多学生都说,他给予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不仅是知识,还有精神上的指引。他既是导师,也是益友。
哲人已逝,精神不灭,风范长存,俞吾金教授独立思考的学者风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心系天下、启迪思想的人文情怀,这些都将是复旦师生们乃至这个社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或许用“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俞先生的精神境界,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女儿在福寿园“相聚相守”
“他天性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容面对。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走过大城小街,也走过坎坷的过去。”俞吾金的妻子张德堃女士在送别仪式上含着泪水追忆丈夫。凡认识俞吾金教授的人,大多知道俞教授的女儿俞臻因病早逝,女儿的离去给俞吾金教授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也是为了寄托对女儿的思念,在女儿过世之后,他与妻子相依为命,另外,也将更多的时间寄托在科研和教学中,这使他在这些领域出类拔萃,硕果累累,但也因此疏忽了自身的健康。
如今,俞吾金教授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安眠与女儿身旁,一代哲人已经去往天堂,在那里,他终可以与女儿相聚,继续他所热爱的事业。俞教授的妻子在致辞的最后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的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此时,一阵凉风拂来,似乎是一种无声的应答。
亲友师生向俞吾金教授献上鲜花
哲学观读生死:生前曾任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俞吾金教授与上海福寿园有着很深的缘分,他的女儿去世之后安眠于上海福寿园枕霞园,他生前也曾经担任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他曾经多次参与、出席由中国殡葬协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研讨会,并且从哲学角度,为殡葬从业者解读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和殡葬观念。
他对上海福寿园的人文纪念理念颇为赞赏,认为殡葬行业乃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宏大的事业,殡葬行业的健康发展要改变思路,变消极为积极,并为行业提出的口号是:“珍惜生命,关怀临终,因势利导,造福人类。”如今,俞吾金教授安眠在绿草茵茵、百花齐放,充满人文气息的上海福寿园,也代表福寿园对俞教授的一份深深敬重。
俞吾金教授生前在全国现代公墓建设培训班上授课
福寿园国际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向俞吾金教授献花
人物链接:
俞吾金,浙江萧山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留复旦大学现代外国哲学教研室任教。曾任职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中心(985国家级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主任、上海市社联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事部第五届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
俞吾金教授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