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尘封相册 追忆动情往事
2014-01-28
【名作《妈妈,到那边去》】 照片上的女主人公是我姑妈翁木兰。她本名翁梅影,我们都叫她梅英孃孃。1928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光华大学文学系,于1949年同我姑父王植波一起移居香港。姑父是书法家、电影编剧,现在香港《明报》的报头书法就出于他的笔下。翁木兰学生时代同程之、宋连庠等一起演话剧,到香港后和姑父一起从事电影业,拍片40余部,其中担任主演的影片有《人鬼恋》《千金小姐》《情深似海》《红娃》《丈夫的秘密》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梅英孃孃不时从香港邮寄大米猪油和罐头食品来,帮我们渡过难关。1964年王植波赴台湾参加第一届亚洲电影节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英年早逝。此事也改变了梅英孃孃的人生轨迹,淡出电影界后移居美国,1998年病逝于洛杉矶,享年70岁。 此照于1957年被姑父姑妈制成贺年卡寄给家父,由香港著名摄影家唐遵之所摄,曾刊于是年5月号《人民画报》扉页。照片上的孩子是表弟王熙风,现在美国任审计师。 翁思再
【女兵英姿】 这幅照片曾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照相馆(原万象照相馆)的橱窗里陈列半年之久,照片中的女兵是我的女儿朱芸。她197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宣传队,1976年曾赴唐山抗震救援,1980年复员后考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分配至上海音乐家协会工作。1988年,朱芸赴澳大利亚深造,现在澳大利亚电台任市场部经理。三十多年过去了,但女儿当兵时的英姿被这幅照片定格,常常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朱宏恩
【妈妈的“三绺梳头”】 这张肖像是我妈妈何敏民在1948年所摄,这一年她18岁。当时,妈妈是私立上海女子中学商科班的二年级学生。妈妈学习认真,为人正直,是一名进步学生。新中国建立后,妈妈就成为上海第一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是该校青年团支部的宣传委员。 照片中,妈妈梳理的发式名称是“三绺梳头”。据我考证,三绺梳头是明代之后中国汉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发式。梳头时,将两鬓头发分作两绺掠耳而过;额上之发为一绺向后梳,与顶发合在一起用红丝系住,绾成发髻;脑后之发可梳作长而翘的燕尾。 林青
【毕业演出记忆犹新】 我叫岑金娴,现年84岁,是一名退休音乐老师。近日,我从相册上找到了67年前我在方浜中路静文女中毕业时演出歌剧《回娘家》时所拍的老照片。照片上,我与女扮男装的同班同学演夫妻,我们穿着古装,表情羞羞答答,真的像一对儿。虽然时过六十多年,但当年演出时轰动全校的场面仍记忆犹新。 岑金娴
【清白做人 认真做事】 我母亲徐素萍1925年生人,今年我们正准备替她过90大寿。照片记录的是我母亲年轻时的风采,没有任何修饰,清新脱俗,典雅美丽。其实,上海就是一个盛产睿智美貌有着极好修养LADY的城市。我母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以后直至退休,一直在上海的财政局系统工作。她从一位富家大小姐到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干部,坚守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只讲奉献不求回报。 母亲的为人标准教育了我们后代,从我到我的女儿,我们真的是青出于蓝胜于蓝。2011年中国通讯社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采访我女儿的照片标注有“来自上海的……”字样,向世人展示了上海LADY的修养与家教。 (请该文作者与本报摄影部联系)
编者的话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不妨在长假里,找一个温馨的下午,泡一杯香茗,拿出老旧的相册,忆忆前辈,想想往事。春节是充满亲情的节日,无论亲人早已离去,还是仍生活在身边,照片总能勾起我们种种温馨的回忆,令心绪泛起涟漪。“福寿杯”上海LADY风情老照片征集大赛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今天本版再次选登5幅作品以飨读者,并欢迎大家继续来稿。
电子版投稿邮箱:shphoto@shphoto.com.cn
原件或扫描件投稿地址:上海华山路351弄3号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邮编:200040)
截稿日期:2014年2月9日
指导单位: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
协办单位:《新民晚报》摄影部、《新民地铁报》、新浪上海站
承办单位: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
特别参与:上海新人民摄影有限公司(人民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