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行动 温暖入心
2011-12-16
福寿园举办2011“暖冬园”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成员集体安葬及送行仪式
“老无所依,困无所助”,孤寡老人和特困家庭是社会上最需要爱心和帮助的人群之一。2011年冬至之际,上海福寿园在12月15日举行了第三届“暖冬园”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成员集体安葬及送行仪式。上海市殡葬行业领导、历届家属代表以及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口琴队成员共约50人参加了本次仪式。
2011暖冬园活动现场
公益承诺:一份温暖心愿
早在1995年,上海福寿园就举行了首批社会孤老骨灰免费安放仪式并决定向全市四千名社会孤老免费提供身后骨灰永久安放服务,1996年承诺向全市特困家庭提供已故者骨灰免费安放。
2008年12月,上海福寿园公益园区“暖冬园”开园,全社会持有社会孤老证的孤寡老人及领取社会救济金的特困家庭已故人员都可以免费入住。今年已是“暖冬园”第三届活动,共为12家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举行了集体安葬及送行仪式。集体安葬均采用可降解骨灰罐深埋的树葬方式,平均每家占地仅为0.47平方米。节地树葬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更象征着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寓意着生命之树常青,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致辞
福寿园集团副总经理伊华(左)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
福寿园(上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邬亦波(右)向家属颁发墓穴证书
特殊“住户”:一位俄籍老人
今年暖冬园的三家“住户”中有一位是俄罗斯籍老人。据办理入住的何龙先生说,他的家庭有这么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俄籍“外婆”。何先生与姊妹从不知道“外婆”的姓名和来历,只听母亲的教导,称她为“Бабушка”(俄语),即是“外婆”。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人离世后,何先生的母亲按中式的礼仪将老人骨灰保留在家中,期待能有一日给她一个体面的安葬。
今年何先生的母亲因病突然离世,这段异国“母女”间的故事也随之湮没在了岁月之中。何先生只能在母亲曾经的只言片语中回忆起一些往事:母亲自幼生活在旅居上海的俄罗斯侨民中,在俄罗斯教会中长大,与俄罗斯侨民有着很深的情缘。而如何与老人相遇相识,为何将老人认作“母亲”并生活在一起,而老人又为何留在上海没有归国,则无从知晓。但何先生与姊妹都知道,让“外婆”入土为安是母亲长久的心愿。
由于对“外婆”的不了解,何先生与家人对母亲的“夙愿”无从入手。偶然的一次墓园寻访,何先生知道了福寿园的暖冬园。为此,他们将半生远离故土的“外婆”安葬于此,希望老人能在上海这个“家”中得到心灵的安息与归憩,也使母亲的心愿得以实现。
俄籍老人家属何龙先生发言
爱心传递:一支口琴乐队
“暖冬园”占地75平方米,位于上海福寿园希爱林。希爱之谐音“CA”,是“癌症”的英文缩写,也寓意着“希望”和“博爱”。而“希爱林”也是因2005年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千名会员来此种植希望树而得名。当天的送行仪式,癌症康复俱乐部一支特殊的口琴队也来到现场为已故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成员送行。12名癌症康复者吹奏起“友谊天长地久”的美妙音乐,12位生命的强者用他们的琴声表达了对暖冬园入住人群的社会关爱。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是上海癌症患者自救互助的民间组织,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次参加了送行仪式。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校长周佩表示:“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员们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经受住了生死考验,以团队的力量与病魔长期抗争。在感受爱心的同时,我们更要以传递爱心之举回报社会。希望我们会员的琴声能够帮助更多孤独和困难的群体,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严冬里的温暖和大家的爱心。”
癌症康复者口琴送行
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校长周佩讲话